欢迎访问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三下乡 | 忆“红色岁月”党史调研团积极开展党史宣传活动

发布日期:2021-07-25   作者:   阅读:

忆红色岁月党史调研团

王小伟

第九期的内容是孙占元:英雄浩气贯长虹

孙占元1925年出生于河南林县(今林州市),194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在战斗中屡立战功。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作为排长的孙占元率全排战士,在五圣山2号阵地担任突击作战任务。当时,战斗异常惨烈,一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孙占元的双腿被打断,身边的泥土被鲜血染红。当战友易才学要背他离开阵地时,他坚定地说:“我是排长,任务没有完成,坚决不下火线!”孙占元忍着伤痛,掩护易才学炸毁了敌人的3个火力点。当敌人从侧面再次涌上阵地时,他毫不犹豫地拉响了手榴弹,滚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7岁。

郭妍

忆“红色岁月”党史调研

今天我帮助村委会整理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些是关于党史学习的,也让我从其中学习到了更多关于党史的内容,更好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同时,也看到作为一个基层干部有的责任感和当担。

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道德素质,他们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他们努力在每一件事情上总结,不断摸索,他们遇事不怕事,他们开导村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遍又一遍的解释,只为让村民少跑路,做到争取一遍把事情做好。他们的作风都让我看到作为一个基层干部,是多么的辛苦,即使这样,他们从不抱怨,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

魏亚楠

实践总结

时间: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地点:村委会

今天的抖音宣传内容为 第九期 |伟大的革命女战士-江竹筠(江姐)。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这样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烈士,他们为了国家独立、繁荣,为了人民自由、幸福,纵然遭到敌人的残酷折磨,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也义无反顾,奋勇向前。伟大的革命女战士江竹筠就是其中的一个。

江竹筠,1920年出身于四川自贡的一户农民家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时的江竹筠已经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她带领同学们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走上街头演讲,宣传抗日,组织同学们排演话剧,唱抗日救亡歌曲。在一次次的革命运动的洗礼下,江竹筠迅速成长起来。1939年,江竹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追求正义、真理、幸福、希望的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结束后,江竹筠留在了重庆从事地下工作,并与当时的直接领导彭咏梧结婚,两人从此伉俪相偕,并肩战斗。革命总会伴随着流血和牺牲,让江竹筠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惨遭敌人毒手,被残忍地斩首示众。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受尽了各种酷刑和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江竹筠的英勇行为极大地鼓舞了狱中难友们的斗争意志。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江竹筠激动地对身陷囹圄的难友们说:“虽然我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我们也绝不能坐以待毙。光明就在眼前,我们一定要活着,用我们的生命去建设崭新的国家,实现我们伟大的理想!”

令人遗憾的是,江竹筠没有等到这一天。1949年11月14日,仍在为冲出牢狱和敌人斗争的江竹筠被残忍杀害,年仅二十九岁。这一天,离重庆迎来黎明的曙光——解放,仅十六天。

虽然江竹筠牺牲了,但是她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最后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我们,这种精神是代代相传的。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葛勇平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它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今日社区对垃圾分类做了宣传科普,并且制作了调查问卷,我们志愿者负责在广场上分发垃圾分类宣传知识、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垃圾通过分类收集后便于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还能回收利用处理,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盛燕玥

实践总结十一

今天的抖音主题是《八女投江》的故事,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与日伪军1000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人围困于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八女投江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这八名为国捐躯的女战士分别是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刚满13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们用东北抗联传统的方式,朝着大部队的方向齐声喊话,让同志们抗战到底。

巾帼不让须眉,在她们的身上淋漓的体现出来,爱国忠国,我们要做好。

刘一凡 曹兰奇 任嘉欣

说起关帝庙大家都不会陌生,过去的村落中大多建有关帝庙,千百年来,关羽从蜀汉的大将逐渐为武圣人,到清代末期封号成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他不但是道教中的帝君、财神、火神等,还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菩萨,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和仰慕。

长安区魏寨街道老凹庄村始建于唐代,是魏寨街办较大的村庄。秦人爱秦腔,老凹庄历代都有秦腔艺人相传,传承久远的“曲子社”是老凹庄人的骄傲,在方圆几十里内大有名气,当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邀请该村的黄忠信指导编排,此风现在犹存。在村西有一座始建于明代正德十年(1516)的关帝庙一座,是老凹庄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老凹庄独特的文化底蕴传承记录。

这是一间两进硬山式的砖木结构,青砖蓝瓦,灰土陶脊,两边平瓦垂脊,给人以古香古色的气息。正面一门两窗简约大方,走近细看砖雕精巧,线条简朴沉练,在山墙的前端马头上采用浮雕的手法雕出一束三枝栩栩如生的菊花,含苞开放,花气沁人;在左右两个小巧的窗台下则采用浮雕线条组成外边弧形图案,正中采用了镂空雕的手法雕琢出了方格形上下组成的梅花和菊花图案,岁寒君子有梅和菊,这是人们对气节的崇尚,庙中将台下正中砖刻浮雕也是菊花与莲花的图案。

在这座庙右侧山墙上镶嵌着修建庙宇的记事砖铭,历经岁月苍桑,今日仍能够清楚地读出内容:“大明陕西西安府咸宁县彭村里见在老凹庄居住人,为创修关王老爷圣殿壹间,各祭心,喜舍资财,共成圣事,祈保一社人等各家平安······正德乙亥孟春吉修。”这一砖铭为我们提供了和史册记载完全吻合的信息,明代时老凹庄村归咸宁县彭村里所管辖,直到清代在嘉庆年间的《咸宁县志》中也是这样的记载。

有意思的是此庙正中的门楣上又大书“关帝庙”三字,这和砖铭上的“关王老爷圣殿”毫不相符,令我们感到不解,不过这里有个传说,“老庄关帝庙是明代的墙,清代的顶”。清代乾隆年间,老庄村西社黄姓商人到渭北泾阳作粮食生意,出发前先天晚上睡梦中关帝爷托梦道:“明天过渭水切莫抢船上”,结果第二天走到渭河渡口,发现人们争着上船,看到此景猛然想起梦境,便退却于后未急着上船,结果此船由于载人过多超重,行到河心偏遇大浪,结果船上所有人等全部掉入河中,无一人幸免。后来此人生意大发,回到家中在关帝庙中上得上等香火,不料一不小心烛火引燃庙中幔帐,将关帝庙顶棚引燃,烧坏庙顶,于此时重修庙顶,所以门楣上大书“关帝庙”三字,但具体的时间也无从考证,只留下这一美好的传说。由于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关帝庙屋顶砖瓦的损坏,每逢雨天庙内屋漏严重,周围的人们看到这一现状,于心不忍几百年相传的古迹遭此损毁,2014年秋,老凹庄西社的人们大家踊跃捐资出力将关帝庙顶子重新修复,并勒碑记事,以传后人。如今的关帝庙成为百年的故墙,今日的屋顶来迎接远道而来的每位造访者。

我校志愿者在三下乡实践过程中,恰巧遇见老凹庄村关帝庙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我校志愿者参观庙会,得知晚上有庆祝玩会,我校志愿者早早来到戏剧晚会广场,并带着我们印有红色故事的小扇子进行党史宣传,最后我们和小朋友进行了合照。

这座小小的关帝庙记录着五百年来的风雨沧桑,向后来者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人同时不同,称谓不同;景同人不同,感受不同。这座小小的古庙,展现着人们对保国安民英雄的敬仰,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赞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精神愈加弥足珍贵,更须弘扬发展。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陕ICP备13000780号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一号 邮编:712000 电话:029-33733439

公众平台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