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革命历史,讲述红色精神”
党史实践队
再学习| 载人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2013年7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讲话
2021年6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整装待发,具备快速发射和应急救援能力。9月20日,满载货物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驶入太空,成功对接空间站。10月7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简史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以来,中国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继发射成功,通过实验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升空,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由此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上天,在轨完成了多项操作,首次实现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多人多天成功巡天,圆满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搭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航天英雄翟志刚从轨道舱进入太空,迈出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了首次无人交会对接,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胜利。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再次与天宫一号对接,先后通过自动控制、手动控制两次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以及中国首飞女航天员刘洋入驻天宫一号,突破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了第二次载人交会对接飞行,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后进入了天宫一号。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景海鹏和陈冬执行30天组合体驻留任务,考核了中期驻留支持能力,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搭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升空,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快速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稳步向前推进。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二、载人航天精神起源与发展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根据时任副总理聂荣臻的提议,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确定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这条方针孕育了我国最初的航天精神,核心就是“自力更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完全自主研制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一曲《东方红》唱响世界。在即将发表的《新闻公报》稿上,周恩来加上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字句,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在航天事业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意志和决心。伟大的实践赋予了“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更为深刻的含义。
1986年底,航天工业部在《关于贯彻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将30年航天事业伟大实践中创造的航天精神总结为:“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献身事业、勇于攀登”,此后根据中央精神,结合航天科技工业的具体特点,对航天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和提炼。最终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990年5月,聂荣臻亲笔题写这24个字。
1992年9月21日,我国航天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汇集了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新技术,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和挑战性,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还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在攀登这座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中,传统航天精神被继承和发扬,铸就了新的载人航天精神。
1999年11月24日,江泽民参观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时说:“我所有的千言万语,都代替不了你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说,航天科技工作者身上表现出来了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是航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航天科技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2003年11月7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胡锦涛对载人航天精神作进一步阐述,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三、载人航天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钱学森坚定地说:“我是中华民族子孙,我是钱氏家族的后代,我的根在中国,中国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只图报答她。”
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这是中国航天人心中高扬的旗帜,报效祖国是他们毕生的理想和信念。航天人热爱祖国体现在为国争光的使命担当,体现在以国家至上的无悔选择。航天人把对祖国无限热爱,化作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化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就是航天工作者一部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奉献史。
(二)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体现了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国防现代化事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前进,航天技术水平的每一点提高,都是航天人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地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无一不是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精神的最好体现。
(三)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科学求实就是要尊重实践,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航天人始终坚持把工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摆在首位,把政治热情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把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相结合,严格按照科学规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道程序、每一个部件、每一项操作,以严慎细实的作风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种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不但是航天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贡献给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四)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
航天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是航天事业的宝贵品质。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跨地域、跨行业的配合,困难极大、风险极高,没有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航天精神,根本无法实现。比利时空间信息中心资深研究员泰奥·皮拉尔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靠的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团结,这是欧洲和美国所无法企及的。
(五)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淡泊名利,默默奋斗。这是中国航天人征程中表现出来的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人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无怨无悔,甘当无名英雄。
四、载人航天精神意义
(一)“特别能吃苦”是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发展
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呕心沥血,奋力拼搏。
(二)“特别能战斗”是中国航天人攻无不克的真实写照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攻克尖端课题,抢占科技制高点。
(三)“特别能攻关”是中国航天人探索创新的真实写照
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连续作战,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在成绩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四)“特别能奉献”是中国航天人忘我牺牲的真实写照
一心为事业,舍弃生活方式的多彩而选择单调,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平凡,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强军目标,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一)牢固树立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是航天人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50多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同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矢志不渝,执着追求,全力以赴投入航天事业。一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航天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奋斗史、奉献史。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发展载人航天,对于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不断增强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载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攀登这一科技高峰,离不开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这是航天人知难而进、不断创新的真实写照,是航天人以顽强毅力和巨大勇气创造科技奇迹的内在动力。
(三)大力发扬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优良作风
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和航天人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优良作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三严”作风到“十六字方针”,再到“严慎细实”和“零缺陷”,都是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优良作风在航天工程实践的具体体现,都是发展航天事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四)始终秉持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
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参与其中。正是依靠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我们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历史性突破。这既是在我国国情条件下发展航天事业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工程实践中,各条战线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密切协作,形成了统一的决心、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
(五)继续传承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宝贵品质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是一种以苦为乐、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忘我奉献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甘于为航天事业贡献智慧、心血和力量的博大胸怀。正是依靠广大航天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才铸就了中华民族征服太空的一座座里程碑。
航天精神启示我们要有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理想信念。实践证明,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中国航天人怀着“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和飞天梦想,历经数十年探索与拼搏,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发展起来。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是无数个日日夜夜不懈奋斗的航天人所共同造就的,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中国青年积极向上、奋勇直前。
载人航天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探索星辰大海,中国征程壮美。“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九霄逐梦问天,阔步强国征程。上九天揽月,观天上宫阙。
载人航天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用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相信科学的高尚品质。
神七的成功发射不仅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代表航天事业的航天人更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它促使当代青年学生更加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践行航天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学习心得
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喜人成绩和跨越式突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式”努力,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我们应该用心用情弘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接续艰苦奋斗新征程,做强国一代新青年。
——实践队队员 潘丰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去学习,我们更应该把这种航天精神融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去。
——实践队队员 李涛